首页 > 尊龙新闻中心 > 公司新闻

尊龙凯时·AG旗舰厅(中国区)有限公司官网|亲子丨怎样化解育儿的焦虑心理

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8:10:18    次浏览

这些年,面对大量找我咨询的家长,感触最深的莫过于家长的心理焦虑现象。诸如:孩子不听话家长焦虑,孩子不愿意上幼儿园家长焦虑,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爱动家长焦虑,孩子课后不愿意写作业甚至磨蹭拖拉用时很长家长焦虑,孩子从家里偷拿钱家长焦虑,孩子迷恋网络游戏家长焦虑,孩子陷入青春期早恋家长焦虑,等等。绝大多数家长陷入焦虑情绪时,往往都会伴随着火暴的脾气,粗鲁的语言,甚至大打出手,孩子哭,大人骂,直搞的家里乌烟瘴气,怨声载道。更有多数家长,在教训完孩子,发泄完情绪后,又陷入极端矛盾和自责之中,要么后悔自己出手太重不该打孩子,要么埋怨夫妻另一方不负责,要么怪孩子不争气。当反复出现类似的现象时,家长便会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,认为自己很失败,甚至为孩子的将来惶恐不安,害怕孩子将来会没有出息。凡此种种,让很多家长寝食不安,愁眉不展。面对家长们各种各样育儿的焦虑心理,尽管可以针对具体的问题给出解决的方法,但是往往家长在落实方法的时候,大都只是暂时性缓解一些矛盾和压力,坚持不了多久,又会恢复原状,这让很多家长再次陷入痛苦的焦虑之中。有时家长会问,为什么你的方法在别人身上有效,到我这里就看不到好的结果呢?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?在这里我要告诉家长,育儿可不是头痛医痛头,脚痛医脚那么简单。正如世界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一样,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,如果不针对孩子个性特点加以教育,如果不从观念上做根本性改变,如果不改善家庭教育环境,如果不解决夫妻家庭教育分歧,如果不解决隔代教育影响等因素,在很多时候,你拿来着方法根本无法实施的。正因为家长和孩子长期共同生活,孩子在心里会逐渐形成对父母的特定印象,当家长的负面情绪越多,做法越简单粗暴,观念越是错误百出,就会让孩子对家长无法产生信任感,自然无法拉近彼此情感的距离,让孩子接受家长的教育和引导。当孩子从心理上无法接纳父母时,便会排斥父母,可是孩子又必须要从物质生活和情感上依赖父母,这种矛盾的心理很容易让孩子表现出情绪的反复——只要满足我,我就表现好点儿,只要不利于我,我就会闹情绪发脾气。作为父母,应该怎样化解育儿的焦虑心理呢?转变观念,接纳孩子做父必须从职业角度去考量你自己,你是否具备做父母的职业道德,你是否具备教育孩子的正确观念,你是否具备教育孩子的专业素养,你是否有正确的生活观和价值观,你是否有独立的思维而不是人云亦云,等等。如果你不具备做职业父母的观念和意识,你又没有教育的整体计划,你只是被动地应付着孩子的成长,那是很难把孩子教育好的。何况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,在家里会受到父母的性格、脾气、品质、习惯、人际关系、胸怀等方面的影响,在外面会受到同伴的影响,在社会会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等。所有的这些影响,如果父母都不去认真思考,只是从孩子身上下手,是很难解决根本性问题的。 在很多父母内心深处,尽管对孩子抱有美好的期望,可是你知道如何实现这些美好的期望吗?如果你整天只抱着美好的想法,而不具备育儿的专业素质和能力,恐怕你只能陷入莫名的恐惧,无端的焦虑。如果你想真正解决育儿过程中各种问题,必须要静下心来,从自身查找问题根源。我可以告诉你,从无数案例指导的过程中,我发现凡是问题孩子的形成,无一例外都是由于父母的错误观念造成的。大家想一下,只要观念错误了,你还能把握好正确的方向吗?从一开始你就选择了一条错误的道路,你焉能不越走越偏离正确的育儿轨道?所以,请家长们务必去重新审视你的家庭教育观念,从中发现自己观念中存在的问题。当然,学习需要自觉自愿,并做到持之以恒。观念的改变非一朝一夕之事,因为你生活在当下社会,且旧观念已经固化下来,也只有通过长期坚持学习,逐渐强化你的家庭教育意识,你才能做到用新观念面对自己,面对孩子,不断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,从内心深处真正接纳孩子。改善亲子沟通关系,降低对孩子的要求从我对大量指导过的咨询案例分析结果来看,凡是造成亲子矛盾很突出的家庭,无一不是家长用权威在面对孩子的成长。当孩子处于婴幼儿时期,小一点儿的时候,家长的权威或许还能起作用,因为这是不对等的关系,如果孩子不“听话”,还会“享受”肌肤和皮肉之痛,弱小的孩子自然会畏惧于高高在上的父母。但是当孩子越来越高,越来越强壮,尤其到了小学高年级,直到进入青春期后,如果家长再用权威去面对孩子,孩子对父母的敬畏之心便一点点消失了。取而代之的是沟通不畅,心与心的距离逐渐拉远。当孩子失去对父母最起码的信任,当孩子认为父母很“无知”(很多父母确实在知识层面已经远远落后于孩子),很“烦人”(很多父母整天只会唠叨全然不顾孩子是否愿意听)时,便会拒绝倾听父母的声音,哪怕你说的再有道理,到了孩子耳朵里,全都成了废话。教育是一个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,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悄然影响。而教育真正能实现目的,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沟通渠道,教者能知受教者愿意听什么,想听什么,受教者能对教者产生好感,并信任之。这有点像一个好老师,不管什么样的孩子都能喜欢他一样。如果一个孩子不喜欢一个教师,十有八九会不喜欢这个教师所教的学科一个道理。请家长们现在想想,你的孩子喜欢你吗?信任你吗?愿意倾听你和他说的一切吗?只有在掌握亲子沟通方法和技巧的基础之上,你才能让孩子愿意与你说出心里话,你才能知道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启发和引导孩子。但这里必须要郑重提醒家长们:尽管孩子有时知道一些大道理,但是由于他们缺乏做事的经验,往往很多时间明知道是怎么样回事,却做不到,比如做事条理和步骤,自控能力,时间意识,这些都需要家长通过具体的小事,结合好习惯培养,给孩子身体力行做出示范和榜样,才能让孩子在手把手教的情况下掌握如何正确做事。我常听到很多家长埋怨孩子这不行,那不好。果真是孩子不行吗?其实不是孩子不行,而是很多父母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。当你对孩子要求过高时,一旦孩子做不到,你就埋怨、批评和指责孩子,时间长了,孩子便放弃了那份做事的兴趣,自然也就不愿意再去尝试了,自信会随之降低。因为对孩子来说,无论怎么努力,都达不到你的目标期望,结果导致无一不对父母失望,对自己的放弃。在这里我要建议家长们一定要调整心态,切莫再站在成人的立场去看待孩子,你现在的做事经验,那是经历多少才积累和达到的,而孩子才仅刚上路啊!就像刚学车的新手,又怎能驾驭那辆车呢。如果想练出过硬的技术,得需要时间,得需要历练,甚至得面对磕磕碰碰,才能不断积累成长的经验。要有育儿的大局观,做有计划的育人者我经常问一些家长,你是否有长期育儿计划?你是否有年度教育计划?很多家长都摇头,甚至干脆说不知道怎么样做这份计划。这倒也不能怪家长,在应试教育的今天,除了学习还是学习,其他的教育内容都退而求其次了,又怎能制定出合理的育儿计划呢。如果有计划的话,也只剩下帮助孩子制定学习计划了。我一直强调,身为父母,如果我们在育儿过程中没有大局观,你肯定不能高瞻远瞩,不能以宽阔的视野面对孩子的成长。其结果会形成追着孩子成长,赶着孩子成长,甚至牵着孩子成长,这样做恰恰是非常被动的。一旦孩子教育出现问题,你肯定会急三火四,手足无措。正我经常讲的,当孩子问题很棘手时,说明问题已经从潜伏期到了暴发期,说明问题已经积累很久了,这有点像小病养成大病一个道理。为了让家长们在育儿上建立大局观,我把孩子0—18岁划为教育的一个大周期,相当于以孩子为中心,画了一个大圆。让孩子在这个大圆里成长,我们作为父母,不就一目了然了吗?第一段:0—6岁保护式成长阶段;第二段:7—11岁半保护式成长阶段;第三段:12—18岁独立成长阶段。我想当你认真读过三个阶段的内容后,你肯定会心中明朗很多,那么接下来要做什么呢?自然是制定自己的育儿计划了。在制定育儿计划的过程中,一定要从大到小,从全局到局布进行,只有这样,你才能从面到点去合理安排。同时我还要提醒家长们,计划不是光落实在纸面上的事,还要真正做到切实可行。一份计划的好与差,就体现在是否具有可执行性方面。我在自己孩子养育的过程中,感触比较深的是,没有计划,身为父母便不清楚自己大到一个阶段里要做什么,小到一天我要做什么,更不知道哪些教育内容需要跨越多长的时间和周期。就拿生活习惯培养来讲,从幼儿园开始,我就一直在培养儿子的习惯,直到今天尽管孩子已经习惯定型,但我仍在关注,仍在坚持;比如孩子时间意识的培养,从幼儿园学前班开始,直到今天也仍在坚持培养。通过几年的培养,孩子现在已经养成非常敏感的时间意识,但是由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自控能力有限,需要给予他鼓励和引导,让孩子在自信中不断去坚持(选自搜狐教育)『关于我们』一本杂志和她倡导的教育服务理念联系电话 (027)50769330投稿交流邮箱 [email protected]邮发代号 38—20 38—385提供教育咨询、教育培训、教育专著出版服务